今天是

张謇格言精选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1-15浏览次数:0

 
★张謇说过:“南通各学校,均鄙人所手创”,“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这就是张謇的“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张謇深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他在谈到中国近邻日本“由小国而跻于强大”的经验时指出:“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苟欲兴工,必先兴学。”至此,张謇已经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且有本有方有序地付诸实践。
 
 
★张謇在《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之报告》中说:“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这说明张謇办实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
 
 
★张謇谈到他所办的纺织厂和纺织专门学校时说:“所收学生,不限一省,来见习者不止一人。经费除公司股东以余利效此义务外,未尝受政府社会或他省他人分毫之辅助。”所以张謇说:“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唯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是也。”
 
 
★张謇说:“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粗具。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余县而无惧,则未也。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五六有治生常识,未足云大数,謇方目计之,心营之。”张謇这种办实业、办教育的崇高目的和愿望,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敬仰和仿效。
 
 
★张謇说:“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诸君以为可耻否乎!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张謇说:“中国向来延请外人之费,较之延请中人相悬殊绝。外人远涉重洋,其市于我者,又我所亟需之事,其有挟而贵固宜。”但必须延请“能通中文为最要之事”,因为“彼各国之挟一学艺而来为师者,不通中文,十常八九,猝然聚于一堂之上,教者止授以所长,学者转訾其所短,即有轻玩之心,必不能得启迪之益”。
 
 
★张謇说:“孔子言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夫不教之民宁止不可用为兵而已!为农为工商殆无一可者。”张謇指出:“今天下之官,若是其多矣,其有益于国否乎?与其得多数无意识之官,不如得少数有意识之民。”
 
 
★张謇说:“自其成童至于弱冠必责经尽读全经,而经乃徒供弋取科举之资,全无当于生人用。”意思是说,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读经上,只能为科举取士准备条件,而于国计民生全无意义。何况“古今义理,推勘而所出益富,世界文字,陶淬而各有其长。日诵千言,终身不尽,人人骛此,谁与谋生?”所经他反对“今言教育者,乃欲于初等小学儿童普通科学外,更责以读经”这种错误做法。在语文教学方面,他主张教授“适用国文”而摒弃“美术国文”。
 
 
★张謇在总结经验时指出:“本州教育两年来未有进步,其本在教育未能普及,乡镇小学太少,无以供高等小学取材,由是而上,影响遂及于师范中学。”他曾批评当时的清政府说:“庚子以后,政府怵于外人之公议,仓皇兴学,即以大学为发端,颇被外人讪笑。”
 
 
★张謇如此重视职业教育,是为了振兴实业而培养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材。他说:“夫学生之入实业学校,固将为实业界效力也。”张謇在说明他为什么要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原因时说:“本校正科毕业已三次,诸生以数百计。虽工程实施,侔诸异日,而五洲互市,西五洲互市,西法东渐,河海工程独抱闭关主义,势更有所不能。而吾国人材异常缺乏,本应在工程未发生之先,从事培育,庶不至临时而叹才难,自毋须借欧美之才供吾使用。”
 
 
★张謇不但十分重视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也很重视初等职业教育。1912年,他在一所国民学校的演说中说:“我看看你们各学校里,很注重职业教育,有农工等科目,这对于你们的前途是大有益处的。”又说:“从前这些工厂里,贫民不能工作的很多,能工作而不能做上等工作的也很多,这就是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缘故。”
 
 
★在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中,张謇要求师生都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他指出:“学问兼履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他要求:“凡毕业我师范学校者,最终一学期,必就附属小学实习教育。而教授之实习,必备方案于未习之前,更加评论于既习之后。”
 
 
★张謇特别强调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他提出“首重道德,次则学术”的观点。他认为:“大学分科则为社会高等到事业人才养成之备,帮德行必兼艺而重,而艺尤非德行不行。”
 
 
★张謇说:“诸友须知教育事业,课程是一事,管理又是一事;学问是一事,道德又是一事……其间消息关联,正须下博学审问思明辨功夫。”
 
 
★张謇在揭示“教育”的含义时说:“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放任者野蛮之事,干涉者文明之事。”他还指出,当时有些学生“喜谈自由,喜说平等”,误以为“自由”、“平等”就是“自便”和“放任”,张謇对此进行了有说服力的批评,强调了学校规章制度和纪律的极端重要性。张謇主张对教师和学生的功与过应该赏罚分明,因为“赏罚者整齐一校规则,锐厉一校精神之具也”。但是,无论赏还是罚都必须严肃对待,如果赏罚不当,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譬如赏之当或不当,效果就完全相反。他说:“赏也,使其人有乐于奋勉之思,他人有竞争学业进步之想,赏之益也,设受赏之人,但以欲望褒赏为心,致饰外表而失其沈毅高尚之志趣,他人以不能得赏之故,而生嫉妒嫌忌之情,是赏之损牟。”
 
 
★张謇还主张学校学生应该参加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分益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整洁教室内之污垢,启闭教室内之门窗,排列食堂之食器,日本学校皆学生为之……中国贫儒或礼法家之子弟,犹执其事。非此列也,以惰为教而已。”
 
 
★张謇指出:“俭何以是美德,俭之反对曰奢,奢则用不节,用不节则必多求于人,多求于人则人必不愿,则信用失而已亦病。是奢之病,妨人而亦妨已,故俭为美德。”
 
 
★张謇极力主张勤俭办学,他说:“教育之在我通州今日尤为艰难,无他,财力支绌”,“假使一小学校建筑务求美备,形式务求完全,教员务求厚俸,供给务求丰旨,而甲绌于前,乙必怯退,今年能创,明年将穷,教育必无普及之一日。
 
 
★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挽救危局、强国富民人才为根本目标,这是张謇教育思想最显著的特征。
 
 
★张謇在兴办教育之初,就把培养学生的“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在三者中,他认为“国家思想”又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说他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主导地位。事实上,张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救国兴国这个时代的主题而展开的。
 
 
★为了强化青年学生的“国家思想”和民族精神,张謇对学生特别注重“知耻明志”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国耻,激发爱国的热情。他认为“耻人所不可不知,人而无耻,尚不可以为人,矧在一国这大者乎?第中国何为而有国耻?应亦反省。”
 
 
★张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从不就事论事,而是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索,即让学生了解耻从何来,何以雪耻?
 
 
★对于20世纪初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张謇十分忧虑地指出:国人中能够清醒地认识“国势艰危”者,“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一二。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
 
 
★适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艰苦创业教育,是张謇教育思想的又一显著时代特征。
 
 
★张謇十分重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苦自主”、“勤苦俭朴”创业精神的人才。张謇认为勤俭是做人的本色,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他多次教导学生“诸生须知成大事业,必须从艰苦得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是成功之不二法门”。
 
 
★注重进取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张謇教育思想的第三个时代特征。
 
 
★张謇指出:“大世界今日这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皆我学生应知应行之事也。”首先,他认为进取和竞争精神来自于远大的志向,“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他要求学生在生活享受上“不可以较最普通的今人增一毫。”而在志向上“不可较最高之古人减一毫也。”面对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张謇多次激励学生要不畏艰危,勇攀科学技术的高峰,将来“与欧美相抗衡”。其次,张謇认为要竞争,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而真才实学来自勤学苦练。他告诫学生“中国当此危险之是时,即为促进进步之时,故须博而学之。”“苟长此不知自励,知识不进”,“将来亦惟任人宰割而已”。针对一些学生怕苦畏难、浮躁不定的心理,张謇经常用古今中外一些苦学成才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求知识、做学问必须静心、耐苦、多读、勤思的道理,激励学生奋发努力,知难而进。
 
 
★救亡图存,强国富民是张謇倡导素质教育的根本动因。
 
 
★张謇曾多次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将中国和德、日等列强进行比较,他认为中国和列强的差距,最重要的也在于人的素质差距。他指出:“且制度之优劣,犹外物也,根本仍在人之立志”,“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并且他还断言“有礼教有学问之国,即亡亦必能复兴”。他提醒人们:“人皆知外洋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
 
 
★张謇指出:“日俄之战,无论孰胜孰负,祸终萃于我国。盖战地在我,本无苟安于中立之于理。”“而知此痛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之一二。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中国病不在怯弱,而在散暗。盖散力不聚而弱见、暗则识不足而怯见,识不足由于教育未广。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谋一国之强,基于教育,窃惟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而其根本之根本之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国民是张謇素质教育的崇高目标。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就儿童所已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中国教育之为道,使人知伦纪和德行艺三者而已。古今法不必尽同,而无不同者道也。科学者艺之事:艺非德行,体薄而不立,德行非艺,用狭而不行。不立不行,则才不足,而人之恃以为生者不周。面向世界,更新教育内容,用全人类的优秀文化科技成果培养塑造学生。实行三个结合、知行并进,在实践中陶冶学生的素质。中外并举,集纳贤才,以优良的师资保障素质教育。广辟财源,以实业辅助教育,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
 
 
★在校不能为良好之学生,出校必不能为良好之公民。主张小学C宜加授四书,尽管亮些孩子当时的水平未必能懂多少,但却能养成“崇仰孔道”的习惯。
 
 
★功不必期其速,事不必遗其小。
 
 
★入校数年,于知识上一无所得,其个人将来之知能何从发展,社会将来之幸福何从创造?
 
 
★以用功学习为当务之急,发愤用功慰父远念,努力学问,厚养志气,以待为国雪耻。
 
 
★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
 
 
★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学问兼理论并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
 
 
★立实业之本,广教育之施。
 
 
★教育尤其宜有变动,必当顾及本地的需要。
 
 
★一国之强,基于教育。
 
 
★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要“洗国耻,必先开民智;而要开民智,必须普及国民之教育,尤其要重视贫民教育。
 
 
★中国今日国衰弱势极矣,诸君诸君,须是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道理,人人胸中各自理会,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肩上各自担起。
 
 
★论其仁,则大仁;论其智,则大智;论其廉,则大廉;论其勇,则大勇;论其信,则大信;是则六洲万国之教育者皆当崇奉者也!
 
 
★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是成功之不二法门,俭可以养高尚之节,可以立实业之本,可以广教育之施,诸生既投身行教育,苟不自俭,何能教人?
 
 
★假使一小学建筑务求美备,形式务求完全,教员务求厚俸,供给务求丰旨,则学校今年能创,明年将穷,教育必无普及之一日。
 
 
★明者处之,须能辨别事理,毋为所染,将以移俗,然后可以为人师。
 
 
★时时以忠信笃敬为训,忠则不二,信则不欺,笃则不妄,敬则不偷。
 
 
★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成就大小,虽亦视乎才能境遇,及其他种种关系,然果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无论成就大小,断不能毫无所成。夫立志之权,自我操之,虽天地而不得限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师道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
 
 
★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校章者,管理法也。监理能行,诸生能守,是为范之正轨;今日能守,异日能行,是为范之结果。
 
 
★军队放任,则将不能以令;学校放任,则师不能以教。将不能令则军败,师不能教则学校败。
 
 
★相劝以勤学,相规以饬行,相爱以合群,为诸生养成人格,他日为良教师。
 
 
★学校所讲之修身,仅为理论之出处,社会则实践矣。
 
 
★不与世界腐败顽劣之人争闲气,而力求与古今上下圣贤豪杰人争志气。
 
 
★培护径寸茎,使之盈尺及丈,成有用之才。苟无慈爱心与忍耐心者,皆不可任。固不纯恃学业之忧,为已足尽教育之责也。
 
 
★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
 
 
★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求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尤须先从师范始。师范为教育之母,兴学之本,惟有师范,师范造端教育,谋兴教育而立师范。
 
 
★小学为培养人才之源,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实业教育,富强之大本也。
 
 
★以实业辅助教育又以教育改良实业,教育为实业之母,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
 
 
★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必先兴学。乃知勤勉节俭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不二法门。
 
 
★学问是一事,道德又是一事。
 
 
★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
 
 
★吾人之享用,不可较最普通之今人增一毫,吾人之志趣,不可较最高等之古人减一毫也。
 
 
★日作一事,须专须勤,须有计划,须耐劳苦,须自强力。
 
 
★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而我邦之缺憾。(1)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2)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3)教授河海工程上必须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
 
 
★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
 
 
★在校不能为良好之学生,出校必不能为良好之公民。
 
 
★图国家强立之基,肇国民普及之教育。
 
★科举主意在培养特别人才,学校主意在开通多数之民智。
 
 
★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教育则无与。
 
 
★教育者,得耗财之事业,建学校,聘教师,无不需要资金。
 
 
★官立之校用国家税,公立之校用地方税,私立之校而力不足者,政府以国家税、地方税补助之,此各国之通例也。
 
 
★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
 
 
★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普及国民教育而不求师导则无导。
 
 
★学校形式不请观大者,请观小者;教科书不请观新者,请观旧者;学风不请询都城者,请询市町村者;经验不请询已完全时者,请询未完全时者。
 
 
★张謇办职业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发展生产,提高技术,使生产人员能成为某生产部门的能手。
 
 
★“为农者必蕲为为良农,为工者必蕲为良工,为商者必蕲为良商。”
 
 
★医校写校训:“祁通中西,以宏慈善。”
 
 
★商校校训为:“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如恕。”
 
 
★张謇认为“人才最重要,外国工程师固然要请,由于需要地方多,国内就应创办。”
 
 
★“万事有始者有卒,教育则有始而无卒之事也;万物有新者有旧,教育则有新而无旧之事也。以一人业于一校,隘言之,有始卒,以一校被于人人,广方之,无始卒。”
 
 
★他在《东游日记》中说:“执笔论事而悔读书之少,临事需人而悔储才之迟。举世所闻,余尤引疚。”
 
 
★“今求国之强,当先教育,先养成能办适当教育之人才”“立国由于人才”的观点。
 
 
★夫如是则安足以自立之一日哉!下走从事纺织厂厂十有八年,以是为恫恫者亦十有八年。
 
 
★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不蓄而求,岂可幸至!
 
 
★吾国人才异常缺乏,本应在工程未发生之先从事培育,庶不至临事而叹才难,自毋须借欧美之才供吾使用。
 
 
★教育必与时势相消息,倘昧于时势之变迁,墨守定章,一成不变,则其教育与时势不相应,虽有成效,何补于国,何补于民?今之办教育者,当注意此点。
 
 
★鄙人向人提倡教育,本希望人才辈出,但于用一人端,无论教育实业,不但打破地方观念,并且打破国家界限……只要那个人能担任,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行。不过……因为爱乡土的关系,所以能在本地采取人才,是最好的事情。
 
 
★“凡教之道,以严为轨”;“成大事业,必从艰苦得来”;“凡作一事,须专须勒,须耐苦劳,须自强力”“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成就之大小,虽亦视以才能、境遇及其他种种关系,若果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无论成就大小,断不能毫无所成。”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
 
 
★要“领足以补我所知、扩我所知者”
 
 
★“不征实事,不特西人之新法与中土宜否无从真知,中国旧法之与今日宜否,不特西人之新法之与中土宜否无从真知,中国旧法之与今日宜否,亦无从真知。”
 
 
★“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求活之法,唯有实业教育。”“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路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自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凡行一政,即专门人材用之,以觇其能否而进退之。”
 
 
★“泰西人精研化学、机械学,而科学益以发明,其主一工厂之事也,则又必科学专家而富有经验者。故能以工业发挥农产而大张商战,夫工业之发达,工学终效之徵也。”“东西各国学校如林,析其专家,无虑百数。前导后进,推求益精,但能择善而从,皆足资我师法。”
 
 
★“实业、教育富强之本。”
 
 
★“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不广实业,则学又不昌”。
 
 
★“凡事须由根本作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
 
 
★“培护径寸之茎,使之盈尺及丈成有用之才,苗圃之事也,小学校亦类是。”
 
 
★“师范为教育之母”“小学惟在得师,则师尚焉。鄙人立志办师范学堂,盖始于此。”
 
 
★“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
 
 
★“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
 
 
★“师范生为他日儿童表率,不司焉是犹以惰教也。”
 
 
★“唯独教师终身不复跻于仕途。”
 
 
★“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
 
 
★“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之竞争也。农工商之竞争,学问之竞争。”
 
 
★“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
 
 
★“将欲行之,必先习之,有课本之学习,必应有实地之经验。”
 
 
★“取足以补我所知,扩我所知者。”
 
 
★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
 
 
★博学审问,慎思明辩。
 
 
★必因其所能而益以明,因其所能行而导之行,为法。
 
 
★南通各学校,均鄙人所手创,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
 
 
★“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完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
 
 
★“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藉。”
 
 
★“纺厂筹应教育之需要,每年亦七、八万”。
 
 
★“所收学生,不限一省,来见习者不止一人。经费除公司股东以余利效此义务外,未尝受政府社会或他省他人分毫之辅助。”
 
 
★“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唯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是也。”
 
 
★“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粗具。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呼立足于千百余县而无惧,则未也未也。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么六有治生常识,未足云大效,謇方目计之,心营之。”
 
 
★“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诸群以为可耻否乎!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国民这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开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中国向来延请外人之费,较之延请中人想悬殊绝。外人远涉重洋,其市于我者,又我所亟需之事,其有挟而贵固宜。“彼各国之挟一学艺而来受币为师者,不通中文,十常八九,猝然聚于一堂之上,教者止授以所长,学者转訾其所短,即有轻玩之心,必不能得启迪之益”。
 
 
★“孔子言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夫不教之民宁止不可用为兵而己!为农为工为商殆无一可者。”“为农者必蕲为良农,为工者必蕲为良工,为商者必蕲为良商。”
 
 
★自其成童至于弱冠必责以尽读全经,而经乃徒弋取科举之资,全无当于生人之用。
 
“本州教育两年来未有进步,其本在教育未能普及,乡镇小学太小,无以供高等小学取材,由是而上,影响遂及于师范中学。”
 
 
★“学问兼理论与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
 
 
★“首重道德,次则学术。”
 
 
★诸友须知教育事业,课程是一事,管理又是一事;学问是一事,道德又是一事……其间消息关联,正须下博学审问慎思明辩功夫。
 
 
★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放任者里蛮之事,干涉者文明之事。
 
 
★整洁教室内之尘垢,启闭教室内之门窗,排列会堂之食器,日本学校皆为学生为之……中国贫儒或礼法家之子弟,犹执其事。非此列也,以惰为教而已。
 
 
★俭何以是美德,俭之反对日奢,奢则用不节,用不节则必多求于人,多求于人则必不愿。至于人不愿,则信用失而已亦病。是奢之病,妨人而亦妨己,故俭为美德。
 
 
★教育之在我通州今日尤为艰难,无他,财力支绌。假使一小学校建筑务求美备,形式务求完全,教员务求厚俸,供给务求丰旨,而甲绌于前,乙必怯退,今年能创,明年将穷,教育必无普及之一日。
 
 
★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
 
 
★惨莫大于亡国,然非人所能亡也,必先自亡而后人亡之。
 
 
★政需人举,人需学造,一国之强,基于教育。
 
 
★忧国者以为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教育者,期人民知有国而己,能有国之终效,命名人人任纳税当兵之责,多数人怨望而己。
 
 
★窃维东西各邦,掸考其故,实在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
 
 
★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
 
 
★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
 
 
★科举主意在培养特别之人才,学校主义在开通多数之民智。
 
 
★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
 
 
★窃维自治之本在兴学,兴学之效在普及。
 
 
★维教之可无师,欲求教育普及而不求师则无导。
 
 
★教育为实业之母,师范为教育之母,师必出于师范,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鄙人向人提倡教育,本希望人才辈出,但于用人一端,无论教育实业,不但打破地方观念,并且打破国家界限,人我这别,完全没有的,只要那个人能担任,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行。
 
 
★以学校为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究耳。
 
 
★办教育“当顾及本地的需要,例如在南通讲教育,先要想什么是南通需要的,什么是适合南通的。
 
 
★万事有始者有卒,教育,有始而无卒之事也;万物有新者有旧,教育,有新而无旧之事也。
 
 
★去旧之非,求新之是,权新之用,轨旧之程。
 
 
★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首重教育,次则学术”。“中国既尊孔子矣,独于普及教育,若犹以孔子为不足法何与?”“职教育者之像也”“小学校即宜加授四书,捭儿童时代,即知崇仰孔道。”“诚欲人人知人道之所在,而为有理性之人类”。
 
 
★“一静心,二耐苦,三多看书”。“静可以一心志,凝思虑”。“笃志求学”,“昔人谓朱子之“小学堂章程,每星期教授时刻表,……天于三十小时之中,使读经,讲经占其十二者,其要义将使圣贤三理深入儿童之心.以是端蒙养之本,所期望于民国者至厚实。顾保存国粹,诚不宜荒经而蔑古”。“礼者人之大防”,“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盖一人无礼则身危,千万人无礼则国危”。“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过乃灭亡”。“办事待人处处务以仁‘礼’忠三字为的”。“乃欲于初等小学儿童普通科学外,更责以读经,岂今世乡里儿童之才,皆过于七十二人,而小学教员之为教,又皆过于孔子耶”?
 
 
★学,得之艰苦。其实古今学者之所以能成其学,何一非从艰苦中来”“为学之道,若山容海纳”。“乃能知其要,参互以证,乃能会其通”。“未见智能之士言行不顾,而能见信于社会者也”。“下走自弱冠自至今三十余年中,所受人世轻侮之事,何止千百,未尝动色发声以修报复。惟受人轻侮一次,则努力自克一次,以是能成一业也”。
 
 
★“好学多思”。“努力自克”,“人皆可以为尧舜”。“温良恭俭让”。“顺凉,信爱,威重”“诸友须知教育事业,课程是一事,管理又是一事,学问是一事,道德又是一事”。“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放任者野蛮之事,干涉者文明之事”,“军队放任,则不能令,学校放任,则师不能教,将不能令则军败,师不能教则学校败。其为国患,莫此之尤”。“须知西儒说自由甚多,加尔来言,不服从规则不能自由;士遮夫言,真自由以法律整理;博尔克言,成自由,在秩序”。“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校章者,管理法也”。“公德之最易见者在服从”,“服从与独立各相反,实相成”。“服从者公理之事,礼法之事,子弟于师,子弟于师,子之于父,军之于将帅,国之于国君;能服从,然后能结团体,非是则角立而离矣,……然则中国积衰积表之弊正为人人如流俗所说之自由,无一人实行干涉教育,遂至于此极”。“以教育涵养其德性,而化其恶习,使为善良之民也”。“以严格为爱护学生之大计”。“教员有违背国家法律,侵损地方公益,亏丧个人行检之事”“不得玷于教育”。
 
 
★“为首起意率众滋事学生”“分别退学记述,以示警戒”“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抵,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心身,西学为用”。
 
 
★“一国之强,基于教育。”“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之竞争也;农工商之争,学问之竞争也。”“欲雪其耻而不讲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兴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今求国之强,当先教育,先养成能适应之人才。”“兴学之效在普及。”“开民智,惟有力行普及教育”,“广设初等小学”,“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基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
 
 
★“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期人民知有国”。“爱国,爱群,爱己”,“勤苦俭朴”“勤俭”,“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居今之世,若无学问常识声望,如何能见重于人,如何能治事。”“以生计教育为中心”“学求致用”,“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
 
 
★“儿童之表率”。“学需及时”,“学业之优”,“学求致用,须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慈爱心与忍耐心”,“苟无慈爱心与忍耐心者,皆不可任”。“凡毕业我师范学校者,最终一学期,必须就附属小学实习教育”。“足尽教育之责也”。
 
 
★“凡是必求其适,”“愿求扬技甘露,灌溉于人人心理之中。”“教育者,有方而无方,有法而无法之事也”。“各宜其所宜,各适其所适”“因材易教,毋拂毋悖,毋萌毋倦。。。。。。”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首重教育,次则学术”。
 
 
★“中国既尊孔子矣,独于普及教育,若犹以孔子为不足何於?”“职教育者之像也”,“小学校即宜加授四书,俾儿童时代,即知崇仰孔道。”“诚欲人人道之所在,而为有理性之人类”。
 
 
★“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
 
科举主义在培养特别之人才,学校主义在开通多数之民智。
 
庚子以后,政府怵于外人之公议,仓皇兴学,即以大学为发端,颇被外人讪笑。当时大乱初定,政府不假思索,致此疏失,犹可言也。若在今日,出之于公,其必不可为政府疏失之第二审矣。大学之预备在分科高等,高等之预备在中学。
 
凡事须从根本做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小学惟在得师,则师范尚焉。
 
私意谓国家无穷之希望,兆于学生,有一线之曙光矣。曷言之?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
 
今求国之强,当先教育,先养成能办适当教育之人才,而秉政者既暗蔽不足与谋,拥资者又乖隔不能与合。
 
当是时,科举未停,民智未启,国家有文告而已,不暇谋也;地方各保存固有公款之用而已,不肯顾也。推原理端,乃不得不谋实业。知识之本,基于教育,然非先兴实业,则教育无所资以措手。
 
不广实业则学不昌。
 
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
 
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
 
 
★对师范教育、普通教育、实业教育的若干看法
 
兴学之本,惟有师范,普及有本,本在师范,不民胡国、不民胡学,不学胡志,不师胡学。
 
由是而有讲习科、简易科、本科之分。讲习简易卒业,而有初等小学,乃有教员。本科与初等小学先后卒业,而有高等小学,乃有教员。
 
诚以通校课程,均有特异之点在,而师范校之其尤。夫课程之制订,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必须顾及本国之情势,而复斟酌损益,乃不凿圆而枘方。
 
国文为通各科学之精神,算术与之并重。故国文必期适用,适用国文者,切事切理之文也。
 
谓宜由国家酌定俸额,要以训导教谕为小学校教师,视凡小学校教师有加;学正教授为中学校教师,视凡中学校教师有加;博士监丞司业为高等学校教师,视凡高等学校教师有加为准。
 
有器焉,可以兼数人之力,则亦可以兼数人之疾,则其供人之需者不止于一身,即其成亦必不止于一艺。致其精焉,乃有事乎学,分而求焉,乃不得不析位科。泰国人纺织之有学校,殆人巧极而趋势之有不得不然者乎!
 
专门教育,以实践为重。
 
 
★教育观和教育管理
 
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
 
是须诸生心知其意,以义务为实行,不以功德为口号,而基础从能俭起。
 
学生入学校,以求知识为目的。如入校数年,于知识上一无所得,其个人将来之知能,何从发展?社会将来之幸福,何从创造?学校应负莫大之罪过。
 
主罢课者,岂不以为政府不良外交失败而然,独不思罢课损在学生。政府良不良在天,外交失不失在政府。假使政府永不良,外交永失败,学生其永罢课乎否乎?政府即不良,以利害轻重不能辨别之罢课学生箴砭之,能乎否乎?下走兄弟反复推阐此意,为学生说,亦既唇舌皆敝矣,都不见听,犹自言曰爱国爱民。夫爱国当先爱身,爱身当先爱学,爱学当自爱其可宝贵之光阴。辍学弃业,为无济于事之叫嚣,充类至尽,何异自杀?
 
盖罢课一日,即荒废一日之宝贵光阴,合千百万亿学生计之,损失宁可胜计耶?
 
无论学生举动如何,总发于爱国爱忱,即使一时愤激,轶出范围,决无死罪。
 
如所言须造成独立之人才,而又诋祺严格教育之不当,然则必放任而即可造成独立乎?自三数辈恢张新学之说,日日稗贩,惟恐不胜人。而此数人者,是否已能成己于独立;其日日稗贩,则已夷入于奴隶而不自知。而稗贩之稗贩,更不足冷人之齿矣。
 
 
★父实业,母教育。以实业养教育,以教育促实业。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
 
 
★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惨莫大于亡国,然非人能所亡也,必先自亡而后人亡之。欲雪其耻,而不讲学问则无资。师范为教育之母,兴学救国必须从师范始。
 
 
★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㈠从生员中挑选“性淑行端”、文理素优者入学。㈡入学后,教育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培养为民办事精神,做到不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㈢要“忠实不欺,坚苦自立”。㈣教育学生经常参加劳动养成习惯,凡事要自己动手。师范生为他日儿童表率,不司焉是尤以惰教也。
 
 
★指出办学要注意三点:①要注意学生道德思想,这是首要问题,也是学生的立身之本。②要注意学生身体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③要学习科学技术,注重实地练习。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顾及本国之势,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范者。法也,学为人师,不可不法,教师为他日儿童表率,师德便是他们的立足之本。”教师“首重道德,术德兼修”,即“德行必兼艺而重,而艺非德不行”。
 
 
★自其成童至于弱冠,必责以尽读全经,而经乃徒供戈取科举之资,全无当于生人之用。
 
 
★必备方案于未学习之前,更加评论于既习之后。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授讨而研究耳。
 
 
★主张自得主义,教儿子不能用管笙去教,因为他们听不见,教瞎子不能用文章去教,因为他们看不见。
 
 
★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放任者,野蛮之事,干涉者,文明之事。
 
 
★教育务求厚俸,供给务求丰旨。
 
 
★中国教育家莫大于孔子。孔子弟子三千,而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其比例裁四十分之一。可知七十二人之外,礼乐射御书数,一人之身有不尽知不尽能者矣。今言教育者,乃欲于初等小学儿童普通科学外,更责以读经,岂今世乡里儿童之皆过于七十二人,而小学教员之为教,又皆过于孔子耶?
 
 
★欲雪其耻而不讲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于,欲教育普及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必须先从师范始。
 
 
★天下将沦,唯实业、教育有可救之图存之理,舍实业管官不为。设至陆沉之日,而相怨吾辈当日不一措手。则事已无及。
 
 
★国何为而须教育?……多数无怨望而已……(小学毕业者)国文则仅识字解浅义耳,不能阅读;算术则仅笔算耳,不能应事;体操则仅动手足耳,不能增胆力;修身则仅讲故事理论耳,不能娴礼法。夫以不能阅读,不能应事,无胆力,无礼法之人,而望其任纳税当兵而不犯,岂非必无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