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循张謇行,读南通城

——记我校学生参与南通博物苑研学活动

发布者:2000009发布时间:2024-04-24浏览次数:92

如诗四月,万物舒展。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由南通博物苑、南通文旅集团、南通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开展的博物馆研学系列活动迎来了首个体验班。研学消息一经发布,四十个名额即被一抢而空。420日,在我校领导和博物苑领导的多重关心和支持下,我校五位乡村教师定向生,也参与了研学团第一天的体验活动,她们和研学班的小朋友们一起,怀着对大自然生命的好奇,在讲解老师们生动传神的讲解中,深切感受着百年前历史文化的之气,亲身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

“一馆一世界”:走进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位于风光秀美的濠河之滨,由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博物馆。 


孩子们认真聆听了南通博物苑彭春梅副主任的开营讲话,这是研学旅行的第一节课,听完彭老师对研学之旅绘声绘色的描述,孩子们明确了“謇·行”研学旅行的核心目的是“行走博物馆,读懂一座城”,抚摸着胸前的徽章,孩子们自豪又兴奋——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冲出大门开始活动啦! 


“四季”博物馆

第二节课程,博物苑自然园林部馆员黄晨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博物苑内认识花草树木。通过香味辨识薄荷和留兰香,闻一闻“褒贬不一”的鱼腥草、尝一尝酢浆草……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博物苑内的花草植物,了解它们的种类、生长环境和特点,不仅更好地了解自然生态,还增强了环保意识和爱护花草的意识。 


我是小小讲解员

一位资深的南通博物苑小讲解员,在张謇先贤的故居濠南别业向其他同学们介绍张謇一生的发展轨迹,以及博物苑的展品和历史文化,体悟张謇先贤的家国情怀和事业抱负,探寻张謇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责任与担当”。孩子们专注地驻足在每一个展板前,认真地聆听、观察、发现、联想,不时拿出便签本记录重要信息…… 


“走近现代化先驱张謇”智慧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赞扬张謇是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在大报告厅,南通博物苑社会服务部教育中心主任周燕老师用iPad向孩子们展示了张謇先贤的创业事迹。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张謇先贤开办的大生纱厂开启了近代南通纺织业的求索之路。百年薪火相传,南通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纺织之乡。平板上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个个历史故事,让孩子们生动地学习了张謇先贤伟大传奇的一生,极大地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研学活动总结

启研学之旅,寻博物之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只有亲身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才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收获。”一座好的博物馆,就是一座好的学校。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乡村教师定向生的培养教育中,坚持情意目标与能力目标并重,强化本土文化课程的实践滋养,实现“情”“能”相互融合、共生发展。

社会无处不课堂,处处皆有大学问,参与本次研学活动的学生感悟颇多。黄宋艳同学说,博物苑的授课老师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创设孩子们们容易接受的教育情境,在实情实景中带领孩子们领略了张謇先贤的伟大成就和办苑初衷,这样的授课模式非常值得在未来的教学中借鉴。汪雨欣同学说,知行并重才能更好地拓展视野,以后也要采用多元教学场景,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邱甜同学说,本次的研学活动,让她更深切地体会到张謇先贤“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初衷,以博物馆为载体,以文物为媒介,通过沉浸式体验,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羌奕萱同学说,研学活动赋予苑内的一花一木、一字一物以生命,它们不再是沉寂的物件,更是鲜活印刻在孩子们心中不可磨去的自信和担当。刘依依同学说,张謇先贤身上的亮点值得世人深刻挖掘和认真学习,博物苑的老师们认真严谨但又不失风趣的情境化教学方式,让她深有感触,将来她们也将带领创新创业实践团队走出校园,把张謇先贤的慈善精神辐射给更多的孩子。

党委校长室高度重视并支持学生的研学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际资源和社会平台,积累小学教育研究的初始经验。教务处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中心要求学生从自身的专业实际出发,大胆构建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积极走向社会,在感受区域文化深厚魅力的同时,主动作为,融合推新,服务社会,在真实的多元场景中拓宽知识面、培养文化自信、提升教育认知,增强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为成为优秀的未来人民教师夯实坚实有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