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探寻巧手剪纸韵 传承非遗文化情

发布者:2000009发布时间:2025-01-17浏览次数:11



   冉冉晨雾重,晖晖冬日微。2025116日,在大创中心主任陈斌老师的带领下,六名初教院乡村教师定向生来到南通群英馆,在这座浸润江海儿女优秀风采的精神高地,参与了平潮小学的假日小分队活动,与剪纸非遗传承人刘静老师一起体验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把剪刀走天下”,说的就是刘老师。随手拿起一张纸,一把剪子,一个婉转,一个花式,栩栩如生的牡丹花与饱满大气的“福”字便呈现在她的手中。孩童们围绕着,目光紧紧跟随着老师的双手,脸上洋溢出惊叹与喜悦的笑容。回到座位上,孩子们的创作开始了,心灵手巧的他们跟随老师的指导剪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我想这就是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刘老师说,剪纸没有对错,重要的是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都来自不同的天使花园,鼓励孩子们根据内心,剪自己,激发专注力创造力,并勤加练习,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和一定能成功的信念。以一通百,打好基础。这对于师范生的我们而言也至关重要。坚持“坚苦自立,忠诚不欺”的校训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展览馆中陈列着刘老师小时的创作,她用剪纸剪儿时的故事,剪记忆中的家乡,剪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剪作为独立个体的自己;将剪纸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推向中国,推向世界。薄薄的一张红纸不算什么,但当它承载了博大精深的江海文明后就成了艺术。



文化自信始终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对中国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坚守。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是传承,更要将非遗文化融入当代中国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令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乡村教师定向生作为南通当地培养的本土未来人民教师,在校求学期间,在学习之余走向社会,和当地小学生近距离接触,实现职业教育生涯中实践教育的前移,更能深入了解自己未来教学对象的需求和心理,实现职业教育能力的跃升。南通作为江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承载地,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也将继续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维护和弘扬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共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