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如东县袁庄镇人民政府给学校送来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表达了对通师高专持续助力该镇教育工作的高度认可与诚挚感谢。多年来,我校学子犹如夏日里的一股清泉,通过暑假驻村助学、日常灵活辅导的方式,为当地乡村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带来了知识、陪伴与成长。
这已经是通师高专学子走进袁庄镇的第四个年头了。早在2022年6月,教务处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中心前往袁庄镇调研,当得知袁庄镇期望吸引大学生给予留乡儿童更多关爱的需求、提出让就近的如东籍乡村教师定向生进行“双减”教学试点的诉求时,立刻得到了镇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悉心支持。在接下来一个月的紧密沟通和精心安排下,镇校双方在当年就开启了为期一个月贴近本土需求的爱心暑托班,8位如东籍及周边地区的学生经过选拔,成为托育23位留乡儿童的小老师。在接下来的每个暑假,教务处和袁庄镇都会提前联系,做好当年的暑托班部署,确保当地的留乡儿童假有所托、学有所依、玩有所伴、情有所靠、难有所解。对有特别需要的儿童,镇校双方还形成助学方案,让本地就近的师范生定期给予他们精神和学习上的关怀和指导。
如东县是我市外流人口最为严重的县市区,举家外迁以及学龄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相对比较普遍,通师高专和袁庄镇的镇校合作,正好解决了当时师范学校区域实践教学分布稀疏和该镇关爱下一代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截至目前,学校已安排师范生37人次,形成了“以就近的乡村教师定向生为主,其他专业学生为辅”的助学团队,先后承担了袁庄镇59名留乡儿童的托育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通师高专的教育担当,得到了镇政府和受惠家庭的一致好评。我校学子在指导老师和镇政府的支持下,利用袁庄的优势资源和地缘禀赋,积极组织开展学习习惯培养、劳动教育养成、美学教育熏陶、名篇阅读分享、家书情感交流、农耕场馆参观等教学内容,邀请当地的消防、乡贤、新农人走进课堂,一起深挖和编制具有浓厚乡情的授课素材。他们把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老农具,变成课堂上讲解“劳动创造价值”的鲜活教具;把乡贤们扎根乡土的故事,写进教案化作“责任与坚守”的启蒙课;把孩子们日常往返学校经常嬉戏的河流,生动地变成防溺水安全教育的“第一现场”。这里没有城市场馆的丰富多彩,但乡村资源的显化呈现,同样能激发儿童对朴实家乡的自豪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度。家长们高兴地讲,和师范学校的这些“娃娃老师”相处后,孩子们的性格变得开朗了,学习习惯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和家人的相处也更加融洽了。
袁庄镇的助学活动,是我校组织师范学子专业反哺社会和项目式教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校教务处利用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大力开拓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和社会服务场所,强化学生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理念,切实将专业所学和教育反哺结合起来。这些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教学灵感,也正悄然反哺着我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我们的师范学子,通过走进乡村和社区开展教育实践,把以前对乡村教育的模糊想象和课本上的僵化概念,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演绎和实践样本。初等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汪薛松出席了今年结业大会并动情地说,乡村教师定向生的培养,不仅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他们的教育“在场感”,唯有在真实乡土中浸泡,才能触摸乡村教育的真实脉搏。2024级乡村教师定向生卢思阳同学说,通过在袁庄镇一个月的沉浸式驻村助学,扎根乡土民间,能很好地设计贴合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融入乡土情怀,形成“教育即生活”的思维,能更好地帮助自己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的转变,为将来服务乡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前教育第二学院2021级定向生苏睿同学在袁庄镇连续助学了三年,她说,作为如东本地的学子,感恩学校在家乡的助学安排和袁庄领导对助学团队的悉心关怀,让大家如沐春风地全身心投入助学活动。在陪伴孩子们的日子里,自己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在家乡土地上受助的自己。这份经历,让她更清晰地认识到教育者的责任,也更坚定了自己服务家乡、反哺桑梓的决心。作为未来的乡村教师,自己将铭记这段难忘的经历,扎根家乡热土,用所学知识点亮更多家乡孩子的梦想。
学校践行的实地教学,和创校先贤张謇的耕读思想在精神内核与实践路径上存在着深刻的共鸣和延续,是真实检验师范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教学环境中传承和创新教学理论、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后续,教务处将深入开展项目式教学,强化校内外“双导师”、校友平台及优质社会资源的对接,继续选派优秀教师做好城校共生理念下的教育需求调研及其全链条过程铆接,把创新创业教育校地一体化实践做深做实,在真实环境里培养学生对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地方政府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和肯定,更是激励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服务区域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学校将持续加强校地合作,一起把教育家精神的责任担当化作师范学子对教育的挚爱,把真切的教育帮扶刻划在田垄间,把有温度的教育同行映画在孩子的心田里,让每一份陪伴都成为儿童成长道路上的温暖力量。